圖1 :
羞禮花屬於酢漿草科植物,羽狀複葉被碰觸時會下垂閉合
|
羞禮花廣泛分布於泛熱帶地區,早在1753年瑞典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氏在「植物種誌」(Species Plantarum)一書中即加以命名和描述,原來置於酢漿草屬(Oxalis L.)內;1824年de Candolle在其巨著「植物界自然系統分類大全」(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)第一卷中認為羞禮花和酢漿草屬的植物有很大的不同,將其成立一個新屬羞禮花屬(Biophytum DC.),並將羞禮花搬移至本屬內,本屬包含大約50種植物。本屬和羞禮花的學名就此定案,迄今並無改變。
台灣早在1896年由英人亨利氏報導在萬金庄(Bankinsing)(即今日屏東縣萬巒)採集到本種植物(Henry 1549),但是其數量卻十分稀少,國內的書籍和圖鑑均甚少介紹,就目前的瞭解本種在台灣分布於嘉義以南的地區,這是羞禮花在亞洲最北的分布地,因此數量雖少卻彌足珍貴。 |
|
2、形態特徵 |
單莖 一年生小草本,高可達20㎝,莖單一不分支,紅褐色,莖上部、葉軸和花梗均披短毛。
一般植物的莖大多有節,節上長葉,但是羞禮花卻大不相同,它的莖可分為兩個部分,一是莖頂端的部分叢生多數的葉,另一是莖頂部以下部分,此部分完全沒有節和葉;在生長過程中第一部分會不斷長新葉和花序,會長寬但不會伸長;第二部分卻會隨著植物體長大而不斷伸展延長,有趣的是能伸長的區域位於第一部份和第二部分交界僅約5㎜長的狹小區域,而下面紅褐色的成熟莖完全不會伸展延長,可以推測莖分裂的區域位於第一部份和第二部分交界處。
羞禮花生長在開闊地或陽光充足的生育地,類似蓮座狀生長的葉並無法延長高度,但是這種生育地很容易有其他陽性植物來競爭,因此可以延長的第二部分莖有利於爭取陽光,正可以彌補這種缺憾,這種生長方式和一般植物大異其趣。羞禮花只有大約20㎝高,但是這個屬中有些種類卻可以長到1m高,真是令人驚奇。
|
敏感的葉
葉多數叢生於莖頂端,葉柄長1~2.5㎝,基部膨大,偶數羽狀複葉,長4~10㎝,葉尖端有一個刺狀退化葉軸;小葉4~15對,膜質,近無柄,近長方形,或倒卵狀長橢圓形,稍偏斜兩邊不等大,基部的小葉較小,向頂部逐漸增大(圖2),近頂端的小葉長1~1.5㎝,寬0.4~0.8㎝,基部平截形,尖端圓鈍,中脈突出於小葉片頂端成短尖頭,受到碰觸時常下垂摺合(圖3);此種觸發運動的特性與含羞草甚為相似,但是羞禮花小葉閉合程度較小,且葉柄不會下垂,而含羞草較為敏感,輕輕碰觸小葉即已完全閉合,且葉柄羞禮花也有睡眠運動,小葉對光線也很敏感,在夜晚時也會下垂閉合,且小葉完全閉合;甚至連幼苗時子葉也能感應,真是神奇。這種睡眠運動能夠減少晚間熱量的散失,避免失溫。會下垂。
|
圖3:
羞禮花的偶數羽狀複葉,受到碰觸時小葉常下垂摺合,但葉柄不會下垂
|
圖2:
羞禮花具偶數羽狀複葉,葉尖端有一個刺狀退化葉軸
|
花
羞禮花在國外被Mayura Devi (1964)報導有3型花柱,而且有自交不親和的現象。但是Mayura Devi and Hashim(1966)也另有報導本種有同型花柱的現象,在套袋實驗中有50%的花能產生蒴果,這表示同型花柱的花是自交可孕的,但不一定都是自交親和。根據目前所檢查的標本,台灣的族群都是10枚雄蕊分別在上和下兩輪,而雌蕊的柱頭則位於中間的類型,根據筆者的觀察也有自花受粉的現象,而且雌蕊幾乎都會發育成蒴果,這個現象類似Mayura Devi and Hashim (1966) 報導同型花柱能產生蒴果的現象。很多廣泛分布型的植物,在分布中心歧異度較高,繁殖系統為異花授粉且自交不親和性;在分布邊緣則歧異度較低,繁殖系統常為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並行,而且有自交親和的現象。例如台灣的布袋蓮也有類似的現象。
|
圖4:
羞禮花的花序具長梗;花瓣5,黃色,喉部有紅色斑紋
|
6~12月時,植物體會開花(圖4),花序具長梗,長4~8㎝,略短於葉子;聚繖花序排成像繖形花序狀;苞片小,披針形,1-2㎜長;花柄甚短,長1~2㎜;萼片5,披針形,長約4㎜,外面具粗毛;花瓣5,黃色,倒卵形,長5㎜,喉部有紅色斑紋;雄蕊2輪,外輪花絲較短,基部略合生,花藥2室,縱裂;雌蕊由5枚心皮組成,子房上位,5室,每室有多個胚珠,花柱5枚,柱頭高度介於兩輪雄蕊之間,柱頭頭狀,宿存。 |
|
|
|